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栽培模式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
引用本文:董二伟,王劲松,焦晓燕,武爱莲,南江宽,郭珺,王立革.栽培模式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J].华北农学报,2019,34(1).
作者姓名:董二伟  王劲松  焦晓燕  武爱莲  南江宽  郭珺  王立革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31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优势课题组项目;高粱遗传与种质创新山西重点实验室项目
摘    要:为确定适宜机械化栽培的高粱新品种晋杂34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大田定位试验,于2014年研究了50 cm等行距种植时不同密度12. 0,13. 5,15. 0,16. 5,18. 0,19. 5万株/hm~2对晋杂34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年研究了9种栽培模式(行距为等行距(50,60 cm)和宽窄行(30 cm+70 cm),不同行距下分别设12. 0,15. 0,18. 0万株/hm~2)对晋杂34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增加明显降低了高粱茎粗和单株叶面积,增加了叶面积指数;行距显著影响株高和生物量,60 cm等行距的生物量较高,为10. 12~11. 25 t/hm~2。密度增加显著降低单穗籽粒质量,以12. 0万株/hm~2时最高,2014年高达81. 20 g,2015年为65. 38~73. 04 g;行距显著影响了千粒质量,以60 cm等行距时最高;就籽粒产量而言,2014年雨量充沛,以18. 0万株/hm~2较高,而2015年干旱年份,以60 cm等行距密度为15. 0万株/hm~2最高,为10 721. 61 kg/hm~2。低密度促进了穗花前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提高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而行距调控了穗花后氮素的吸收,60 cm等行距时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穗花后的氮素累积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氮素运转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不同栽培模式通过调控高粱生长和氮素吸收影响籽粒产量,通过栽培模式促进穗花后氮素吸收,对提升籽粒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60 cm等行距密度为15. 0万株/hm~2为晋杂34最适宜的栽培模式。

关 键 词:高粱  栽培模式  晋杂34  产量  氮素吸收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