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江汉平原稻田田面水氮磷变化特征研究
引用本文:张富林,吴茂前,夏 颖,翟丽梅,段小丽,范先鹏,熊桂云,刘冬碧,高 立.江汉平原稻田田面水氮磷变化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19,56(5):1190-1200.
作者姓名:张富林  吴茂前  夏 颖  翟丽梅  段小丽  范先鹏  熊桂云  刘冬碧  高 立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潜江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环境治理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潜江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环境治理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潜江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环境治理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潜江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环境治理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潜江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环境治理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潜江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环境治理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潜江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环境治理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浠水县农业环境保护站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800500)、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14)和农业部长江中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共同资助
摘    要:在江汉平原地区,因水肥管理粗放,特别是人为排放刚施肥泡田水,水稻种植引发的氮磷面源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掌握稻田氮、磷动态特征,并据此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设置不同氮磷梯度,研究了江汉平原稻田田面水氮磷形态与浓度动态变化特征及施肥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尿素后,田面水可溶性总氮(DTN)、可溶性有机氮(DON)和铵态氮(NH_4~+-N)占总氮(TN)的比例分别在88.0%、44.7%和31.6%以上,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施磷肥后,田面水中颗粒态磷(PP)占总磷(TP)的比例为76%~93%,且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田面水中氮素浓度与施氮量之间呈分段线性相关关系,当施氮量分别超过287.8、289.9、231.5和336.7kg·hm-2后,TN、DTN、NH_4~+-N和DON的浓度会跃增;田面水中各形态磷素浓度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施氮肥后,田面水中TN和DTN浓度均在施肥后1 d达到峰值,在基肥和分蘖肥后5 d、穗肥后2 d降低至与不施氮肥基本接近;NH_4~+-N浓度在基肥和分蘖肥后2d、穗肥后1d达到峰值,基肥和分蘖肥后5 d、穗肥后2 d后降低至与不施氮肥趋同。施磷肥后TP、PP和可溶性总磷(DTP)的浓度均在施肥后1 d达到峰值,3 d后急剧降低,降幅均在79.0%以上。可见,在江汉平原地区,施尿素后田面水中氮素以DTN为主,尤其是DON和NH_4~+-N,施磷肥后以PP为主。减少氮、磷肥用量可降低稻田氮、磷损失,且氮肥施用量应尽可能控制在231.5 kg·hm-2以内。施基肥和分蘖肥后5 d内、施穗肥后2 d内是江汉平原稻田氮素损失的关键控制期,施磷肥后3 d内是磷素流失的关键控制期。

关 键 词:江汉平原  田面水  形态  动态变化  关键控制期
收稿时间:2018/10/24 0:00:00
修稿时间:2019/1/24 0:00:00

Changes i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Surface Water of Paddy Field in Jianghan Plain
ZHANG Fulin,WU Maoqian,XIA Ying,ZHAI Limei,DUAN Xiaoli,FAN Xianpeng,XIONG Guiyun,LIU Dongbi and GAO Li.Changes i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Surface Water of Paddy Field in Jianghan Plain[J].Acta Pedologica Sinica,2019,56(5):1190-1200.
Authors:ZHANG Fulin  WU Maoqian  XIA Ying  ZHAI Limei  DUAN Xiaoli  FAN Xianpeng  XIONG Guiyun  LIU Dongbi and GAO Li
Institution: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Fertilizer,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Fertilizer,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Fertilizer,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Fertilizer,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Fertilizer,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Fertilizer,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Soil Fertilizer,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tation of Xishui County
Abstract:
Keywords:Jianghan Plain  Surface water  Forms  Dynamic change  Key controlling period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土壤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