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桂西北峰丛洼地土壤结构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
引用本文:张建兵,罗为群,张海安,何柳春,杨奇勇,胡宝清.桂西北峰丛洼地土壤结构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9(2).
作者姓名:张建兵  罗为群  张海安  何柳春  杨奇勇  胡宝清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学院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
摘    要: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因其广泛分布的石漠化和较强的石漠化风险,一直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与社会贫困区,也是我国生态恢复与精准扶贫的攻坚区域。土壤障碍和人类不合理活动是该区石漠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评价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既是综合防治该区生态退化的基础,也是持续利用该区有限土壤资源,提升农户土地收入的前提。以桂西北典型峰丛洼地农作与生态恢复区——广西果化岩溶生态研究基地(建设于2001年初)为研究区,研究了火龙果(HLG,相当于免耕)、玉米(YMD,相当于翻耕)、甘蔗种植(GZD,相当于垄作+枝叶覆盖还田)3种耕作模式下的土壤结构性质,并将其与退耕还林恢复模式(LD)进行了对比,以评价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结构效应。结果表明:4种模式下土壤结构差异明显,与LD相比,3种耕作模式显著降低了湿筛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尤以YMD为甚,其10 mm含量为17.99%,而LD的高达85.36%,相同的趋势同样体现在干筛土壤团聚体含量方面,HLG,YMD,GZD,LD10 mm含量分别为57.78%,9.29%,28.07%,59.55%;各地类下干筛、湿筛的平均重量直径与几何平均直径变化趋势与含量趋势一致,均以LD最高,YMD最低;土壤质地方面,四者0.01~2,2~20,20~2 000μm含量大小顺序分别为YMDLDHLGGZD,LDHLGYMDGZD,GZDHLGLDYMD;同时,耕作强度较为强烈的YMD增加了土壤容重,并减少了土壤孔隙度。本研究认为火龙果种植具有较好的土壤结构保持效应,相当于一种保护性耕作,加之其较高的经济效益,适于在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推广种植。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