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农业种植模式对铅(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益
引用本文:刘凯,李勇,张健,杨万勤,刘洋,吴福忠.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农业种植模式对铅(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益[J].农业环境保护,2011(4):656-665.
作者姓名:刘凯  李勇  张健  杨万勤  刘洋  吴福忠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01A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2014); 四川省“十一五”重大公益性项目(2007NGY006)
摘    要:为了解间作和轮作组成的农业种植模式对中轻度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益,定点调查了岷江下游丘陵区3种农业模式(M1玉米+红薯-小白菜+菠菜,M2玉米+生姜-茎用芥菜,M3水稻)作用下,土壤中Pb含量的变化以及Pb在土壤和作物系统中迁移和分配的特征,采用有时序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了3种模式的综合效益。结果发现,土壤Pb含量变化在模式M1、M2中表现为显著下降后持平的"L"形特点(降幅10.65、13.91),M3中为显著下降(降幅14.17)。Pb在作物非食用器官中含量是食用器官的1.10~33.00倍。玉米和稻谷食用器官中Pb的含量安全,生姜受到中度Pb污染,红薯、小白菜、菠菜等食用器官中Pb污染较严重,人体通过模式中作物日摄入Pb总量是WHO/FAO标准的4.23倍,但由于人体对Pb具有的耐性和清除机制、食用前对农产品的加工措施、当地农户将红薯和菠菜等作为猪饲料使用,以及现今社会人类日常饮食种类的丰富性等,有效地降低了农产品中Pb含量超标对人体危害的风险性。分析表明,3种模式的综合效益是显著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排序结果为M2〉M1〉M3。

关 键 词:岷江下游  农业模式  土壤  修复效益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