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黄土丘陵区缓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效应
作者姓名:靳婷  赵文武  赵明月  徐海燕
作者单位:1.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100875,北京;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100875,北京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100875,北京;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50014,济南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土壤流失关系的尺度效应分析”(105560GK);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青年人才项目“黄土丘陵区淤地坝固碳功能的形成机制与时空变异”(KZCX2-YW-QN408);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土壤水文与土壤侵蚀”(IRT1108);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2008-ZY-08)
摘    要:探讨缓坡土地利用方式与水土流失之间的作用机制,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利用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2009—2011年间小区定位监测数据,探讨缓坡谷子地(F)、柳枝稷地(S)、撂荒地(A)、2/3谷子-1/3柳枝稷地(FS)、2/3谷子-1/3撂荒地(FA)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效应,结果表明:1)缓坡谷子地(F)的径流量最大,受短历时高强度降雨影响显著;2)7月是产生径流的敏感时期;3)土地利用方式S、A、FS、FA与F相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减流效应,减流效应大小顺序为A>S>FA>FS;4)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对减少缓坡产流量起到积极作用,但当降雨量、降雨强度较大时,植被覆盖削减径流的作用会被减弱。

关 键 词:径流量  土地利用方式  降雨  缓坡地  黄土丘陵区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