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不同耕作方法对抛秧稻的群体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引用本文:刘怀珍,黄庆,李康活,陆秀明,程永盛,刘军.不同耕作方法对抛秧稻的群体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3(3):7-9,14.
作者姓名:刘怀珍  黄庆  李康活  陆秀明  程永盛  刘军
作者单位:1.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
2. 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基金项目:广东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
摘    要:1997-1998两年以Ⅱ优128、丰澳占、粤香占和粳籼占为试验材料,对免耕、少耕和常耕3种耕作方法进行了抛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法的产量及构成产量的穗粒性状差异均不显著:免耕抛秧表现出稳生稳长,生长中前期的群体较小.茎蘖数较少、叶面积指数小、干物质积累较少、群体吸氮量、吸磷量、吸钾量也较低,随着生育的进展,缩小了与少耕、常耕抛秧的差距,中后期3种处理的群体趋于接近,而且免耕抛秧中后期的群体营养含量较高;常耕抛秧表现出早生快发,茎蘖增长快,苗峰高,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多,但无效蘖多,影响群体的通风透光性能;少耕抛秧的群体结构基本介于免耕和常耕之间;免耕有利于改善土层的通气性和提高粘质土各层养分含量,少耕有利于改善中壤土表土层和粘盾上下层的通气性及提高中壤土表层养分含量。

关 键 词:耕作方法  抛秧稻  群体结构  土壤  理化性状  影响因素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