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掌握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早期资源在湘江下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生境特征的关联, 2020 年和 2021 年 5–7 月在湘江长沙段使用圆锥网对鳜早期资源进行隔日采样, 统计分析了鳜鱼苗发育阶段的时间分布、 水层分布及水文环境因子变化, 研究了湘江中鳜主要繁殖时期及苗汛高峰期的水文特征, 以公式计算了鱼苗群体对圆锥网的逃逸能力, 并利用冗余分析(RDA)对鳜鱼苗丰度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 鳜在湘江的繁殖高峰期为 5 月中旬到 6 月下旬, 产卵场位置分散且规模不等; 鳜鱼苗样品中弯曲期仔鱼占比较大且倾向于表层, 导致鱼苗整体丰度在表层大于中下层(P<0.05), 但卵黄囊期仔鱼更倾向于中下层, 分布差异主要由游泳能力及流速所致; 各阶段鳜仔鱼的群体逃逸能力未在流速上表现出差异, 即无结构性的鱼苗逃逸现象; 鳜鱼在湘江中繁殖主要受洪水刺激, 鱼苗丰度与水温正相关(P<0.05), 与透明度负相关(P<0.05); 繁殖高峰期水温在 19.3~28.0 ℃, 透明度小于 30 cm, 目前湘江中水温、透明度、流速及溶氧等条件均符合鳜鱼繁殖生境要求, 2021 年鳜鱼苗丰度较 2020 年提高一倍以上, 饵料鱼资源恢复或是鳜群体繁殖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建议在湘江水域进一步加强鳜鱼及其他鱼类的早期资源保护与监测, 促进鱼类群落的生态稳定性恢复, 充分发挥其对湘江—洞庭湖—长江水域的鱼类资源补充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