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肥-沙混施对盐碱地冬小麦群体库源关系的影响
作者姓名:李晓爽  党红凯  宋妮  申孝军  孙景生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新乡 45300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衡水 05300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衡水 05300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新乡 45300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新乡 45300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新乡 4530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1790534)资助
摘    要:为明确掺黄河泥沙同时配施生物有机肥(肥-沙混施)条件下盐碱地冬小麦群体库、源的特征及变化规律,探讨肥-沙混施条件下作物库源动态变化特征,探求盐碱地冬小麦产量的限制因子,为盐碱地改良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定位跟踪调查方法,于2015—2018年连续3个冬小麦生长季在河北省南皮县开展试验。设置掺黄河泥沙(SS)、配施生物有机肥(FF)、肥-沙混施(SF)和空白对照(CK)4个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小麦旗叶花后净光合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开花—花后20 d的平均值表现为SFFFSSCK, SF、FF和SS分别比CK高12%、10%和4%以上,尤其在花后20 d, SF、FF和SS仍能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分别比CK高55.08%、27.32%和1.88%。随生育进程光合势呈单峰曲线变化,孕穗—开花期达到最大,开花30d后群体光合势快速下降,表现为SFFFSSCK,SF、FF和SS在孕穗—开花期的3年平均光合势依次分别比CK提高29.02%、18.79%和10.62%;其花后总光合势分别比CK高41.66%、24.72%和13.94%。在表征源库关系的指标上, SF的全生育期、开花前和开花后源生产能力均为最高,分别比CK高34.06%、40.52%和28.15%;SF的穗数、总粒数、最大潜在库容和有效库容量均为最高, 3年平均分别比CK高25.69%、30.00%、42.06%和38.84%。SF的产量、开花后源生产能力的转化率、粒叶比和经济系数均为最高,3年平均比CK提高41.08%、9.53%、8.50%和4.01%。本研究条件下,小麦的有效库容量与总穗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总穗数和总粒数是影响盐碱地冬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掺黄河泥沙或配施生物有机肥均能够提高小麦光合性能,提高源生产能力,促进源库转化。掺黄河泥沙同时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综合了掺黄河泥沙和配施生物有机肥的优点,效果最佳,更有利于滨海盐碱土壤的改良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关 键 词:盐碱地  生物有机肥  黄河泥沙  冬小麦  库源关系
收稿时间:2019-05-05
修稿时间:2019-06-24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