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大豆套作效应分析
作者姓名:杨国  陈光荣  王立明  杨如萍  董博  张国宏  李城德  杨桂芳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农牧局,甘肃 靖远 73060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甘肃 兰州730070;农业部西北作物抗旱栽培与耕作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20;甘肃环科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7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31660134);兰州市农业科技专项(2015-3-37);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青年基金(2015GAAS20);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4-CES17)。
摘    要: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套作大豆产出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测定薯豆套作复合群体光合参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及作物品质及调查间套作系统中杂草生长状况等,研究马铃薯间套作大豆的生理效应及微生态效益。结果表明, 马铃薯套作大豆的模式(薯/豆)显著提高了日照利用率、≥10 ℃温度利用率、绿色期降水利用率及地面覆盖期利用率,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及土地利用率,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间作当量比、产值间作当量比分别为1.53和1.49。由于马铃薯对氮素和钾素吸收量大,而大豆对磷素比较敏感,马铃薯/大豆套作模式具有很强的养分吸收互补特性,可显著提高作物对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化肥施用量。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铃薯连作障碍;还能降低马铃薯淀粉含量,极显著降低还原糖的含量,提高商品薯率、维生素C和蛋白质含量。马铃薯套作大豆栽培模式实现了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提高土地产出量及可持续利用性的优势,同时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在西北沿黄灌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关 键 词:马铃薯/大豆  沿黄灌区  连作障碍  品质  产出效果  生态效益
收稿时间:2017/5/31 0:00:00

Benefit Analysis of Potato Intercropping with Soybean in Northwest Irrigation Areas
Authors:YANG Guo  CHEN Guangrong  WANG Liming  YANG Ruping  DONG Bo  ZHANG Guohong  Li Chende  YANG Guifang
Abstract:
Keywords:
点击此处可从《》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