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生态沟渠对农田面源污染的消减机理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引用本文:程浩淼, 季书, 葛恒军, 朱腾义, 冯绍元. 生态沟渠对农田面源污染的消减机理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22, 38(21): 42-52. DOI: 10.11975/j.issn.1002-6819.2022.21.006
作者姓名:程浩淼  季书  葛恒军  朱腾义  冯绍元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 225127;2.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 225127;3.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扬州 2250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177365、51809226);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CX(21)3071)
摘    要:农业生产过程中肥料和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农田面源污染的减控技术对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沟渠不仅兼具农田排水沟的过水功能,同时是有效消减面源污染且适合中国农情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该研究阐述了生态沟渠对农田面源污染的消减机理(底泥吸附及植物阻抗作用、植物/微生物吸收作用、降解去除作用);通过整理分析559组生态沟渠野外观测试验数据,剖析了污染物初始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植物种类、生物量这4个主要影响因子对农田排水中N、P及农药去除率的影响;进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多因子影响与N、P及农药去除率之间建立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随单一因子污染物初始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或生物量增大而增大,但与植物种类没有显著关系(P>0.05);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污染物初始浓度的对总氮/总磷去除率的贡献大于生物量。农药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生物量增大而增大,随污染物初始浓度增大而减小,与植物种类没有显著关系(P>0.05)。研究可为生态沟渠的合理构建和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关 键 词:生物量      生态沟渠  去除率  初始浓度  水力停留时间
收稿时间:2022-05-12
修稿时间:2022-08-10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