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多角度的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引用本文:余玲,何文,姚月锋,黄玉清,黄科朝,周龙武.基于多角度的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20(1):39-43,I0003.
作者姓名:余玲  何文  姚月锋  黄玉清  黄科朝  周龙武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桂科AA-1720408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30648,3187038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GXNSFAA294023,2019JJB150022);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7-259-23,18-A-02-01,19-050-6);广西植物研究所基本业务费项目(桂植业18015,桂植业18005)。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漓江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13条河流之一,其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弱、方向、稳定性状况及其驱动力组成关系着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桂林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此,采用1977、1987、2000和2015年4期TM/ETM影像,通过信息熵、空间集聚性及驱动力等从多角度对漓江流域1977-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1977-2015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呈现出剧烈-平稳-再次剧烈的变化特点;②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1977年的228.602增加到2015年的230.878,且越接近市辖区中心土地利用程度越高,流域北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较小,市辖区最大,极差达到0.86 Nat,不同县域土地利用系统稳定性有所差异;③自然因素中以地形曲率、地貌类型及年均气温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素及半自然半社会经济因素中以旅游景点密度、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肉类产量这几个因素影响最为显著。

关 键 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信息熵  驱动力  漓江流域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Lijiang River Basin Based on Multiple Angles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