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豆基因转移高蛋白受体系统的建立
引用本文:王连铮,尹光初,罗教芬,雷勃钧,王剑,卢翠华,姚振纯,李秀兰,邵启全,蒋兴村,周泽其.大豆基因转移高蛋白受体系统的建立[J].大豆科学,1984(4).
作者姓名:王连铮  尹光初  罗教芬  雷勃钧  王剑  卢翠华  姚振纯  李秀兰  邵启全  蒋兴村  周泽其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王连铮,尹光初,罗教芬,雷勃钧,王剑,卢翠华,姚振纯,李秀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邵启全,蒋兴村),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周泽其)
摘    要: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致瘤,从大豆属三个种的蛋白质含量不同的627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出致瘤材料223份。其中蛋白质含量在43.00—45.52%的栽培大豆(Glycine max)品种4份;蛋白质含量在44.00—49.55%的半野生大豆(Glycine gracilis)类型23份;蛋白质含量在48.00—51.79%的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类型19份。通过组织培养,从瘤组织中得到了脱菌的愈伤组织。生化检测表明,3个种的大豆瘤来源的部分愈伤组织含有T—DNA。并通过液体培养,建立了含T—DNA的细胞系。现已培养50多代,胭脂碱合成酶基因仍然稳定地整合在大豆基因组中,其染色体数为2n=40,表明是含T—DNA的稳定的细胞系。为基因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T_1质粒作为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它的载体功能是通过擦伤感染致瘤的过程进入植物细胞来实现的,因此,通过致瘤反应筛选出理想的受体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对大豆属的致瘤反应曾作过一些报道,为了充分利用我国大豆的丰富资源,选育出高蛋白品种,我们进行了基因转移的高蛋白受体系统的研究,本文报道这些研究的初步结果。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