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形成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作者姓名:王利青  于晓芳  高聚林  马达灵  胡树平  郭怀怀  刘爱业
作者单位:1.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2.内蒙古自治区作物栽培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3.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萨拉齐 014109;4.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农牧和科技局, 内蒙古乌拉山 0144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6036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0804);;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玉米,CARS-02-50);
摘    要:为了明确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光合和灌浆特性对增加种植密度的响应差异, 为玉米合理增密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我国1970s—2010s五个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为材料, 设置了4.5万株 hm-2和10.5万株 hm-2两个种植密度, 进行3年大田试验。对不同种植密度下, 各年代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片光合性能和籽粒灌浆特性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在低种植密度下, 2010s品种(登海618, Denghai 618, DH618)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吐丝-吐丝后50 d穗位叶Pn和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均较1970s—2000s品种显著提高了2.18~12.05、0.57~4.88 μmol CO2 m-2 s-1和0.02~0.09 g kernel-1 d-1, 活跃灌浆期显著延长了2.62~4.74 d, 从而使其粒重和产量显著增加(P<0.05)。增密后, 1970s和1980s品种产量降低, 1990s品种产量变化不显著, 而2000s和2010s品种产量显著增加, 且2010s品种产量增加幅度最大, 达到2.11 t hm-2。进一步对光合性能、灌浆特性与百粒重和产量等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 高种植密度下2010s品种的百粒重对活跃灌浆期依赖程度增大(r=0.70), 其在吐丝期、乳熟期和成熟期均较1970s—2000s品种保持相对高的SPAD (提高了6.42%~41.92%), 延缓了叶片衰老, 使花后玉米叶片仍维持较高的光合势(leaf area duration, LAD)和吐丝后30~50 d的Pn (提高了1.09%~88.95%), 从而积累了较多的光合产物, 促使活跃灌浆期延长8.73%~15.80%, 平均灌浆速率增加了3.39%~24.33%, 进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百粒重。

关 键 词:玉米  不同年代品种  种植密度  灌浆特性  冠层结构  
收稿时间:2021-09-18
点击此处可从《作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作物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