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评价 |
| |
作者姓名: | 高儒学1 3 戴全厚2 伍小涛1 3 魏志龙1 3 雷德雨1 |
| |
作者单位: | (1.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贵阳 550025; 2.贵州大学 林学院, 贵阳 550025; 3.贵州生态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贵阳 550025) |
| |
摘 要: | [目的]对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进行评价,以期为喀斯特区工程堆积体生态修复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喀斯特区不同恢复年限(3,5,7 a)及不同植被类型(草地及草灌混交)的公路线性土石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石砾含量、土壤物理参数、土壤化学指标、水力学参数及植物群落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特征与各生态影响因子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1)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过程是一个不断对资源和空间重新分配的过程,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坡面植被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群落的优势种越来越明显。(2)土壤有机质、自然含水率和饱和导水率是影响土石工程堆积坡面植被恢复初期的主要因子,而植被恢复又有助于改善其坡面土壤结构状况及养分含量,其坡面植被恢复的前期重点是如何改善坡面土壤水力学特性。(3)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先锋植被群落构建阶段的植被恢复模式可采取草灌混交,后逐步考虑增加乔木,同时适当搭配一定的深根植物。[结论]改善坡面土壤水力学特性有助于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初期植被恢复,可采取先草灌混交、后逐步搭配深根乔木的植被恢复模式。
|
关 键 词: | 喀斯特区 土石工程堆积体 植被恢复效应 生态修复 |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研究》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