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类型碳密度及其变化研究
引用本文:赵鹏祥,赵 臻,郝红科.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类型碳密度及其变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7):77-82.
作者姓名:赵鹏祥  赵 臻  郝红科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2296)
摘    要:【目的】对黄龙山蔡家川林场主要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计算,为该区域森林碳汇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86和1997年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以及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碳密度的关系,对该林场主要森林类型(柏木(Cypress)林、杨树(Populus)林、桦木(Betula)林、栎树(Quercus)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杂木林(Nonmerchantable woods))的碳储量、碳密度进行推算和分析,并与全国及西北五省(区)相同森林类型碳密度进行了对比。【结果】1986和1997年,该林场2年平均森林总碳储量为387 740 t,平均森林碳密度为17.7 t/hm2;1997年森林总碳储量比1986年减少9.65%,森林平均碳密度增长3.38%。各森林类型1986和1997年的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栎树林(28.06t/hm2)、油松林(24.35 t/hm2)、桦木林(21.04 t/hm2)、杂木林(11.86 t/hm2)、柏木林(11.03 t/hm2)和杨树林(10.04t/hm2);1986和1997年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平均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近熟林(25.56 t/hm2)、幼龄林(25.49 t/hm2)、中龄林(24.77 t/hm2)、成熟林(13.53 t/hm2)、过熟林(12.84 t/hm2)。该林场柏木林、桦木林、栎树林、杨树林、杂木林的森林碳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油松林的平均碳密度较全国平均水平高92.0%。【结论】1986和1997年,该林场森林具有较好的碳汇能力,但这2年间森林碳汇能力变化不显著;森林类型不同或同期林分生长阶段不同,其所具有的碳汇能力存在差异;保护和管理好栎树林、油松林、桦木林,并大力开展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经营抚育工程,对增加该林场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贡献。

关 键 词:黄龙山蔡家川林场  森林类型  碳储量  碳密度
收稿时间:2010/12/10 0:00:00

Study on carbon density and its dynamic change of forest types in Huanglong Montain Forestry Region
ZHAO Peng-xiang a,ZHAO Zhen b,HAO Hong-ke a.Study on carbon density and its dynamic change of forest types in Huanglong Montain Forestry Region[J].Journal of Northwest Sci-Tech Univ of Agr and,2011,39(7):77-82.
Authors:ZHAO Peng-xiang a  ZHAO Zhen b  HAO Hong-ke a
Institution:ZHAO Peng-xiang a,ZHAO Zhen b,HAO Hong-ke a(a College of Forestry,b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Abstract:
Keywords:Caijiachuan forest farm in Huanglong Mountains  forest types  carbon storage  carbon density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