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脱钩效应 |
| |
作者姓名: | 徐玥 王辉 韩秋凤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江苏 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 矿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治理研究中心, 江苏 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 环境与测绘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高水平成果培育项目“农业碳减排与生态补偿实现路径与策略”(XY202127); 矿业学科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项目(2022ZZCX02K4); 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高端智库)(2021WHCC03) |
| |
摘 要: | [目的] 分析徐州市时空尺度下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脱钩效应,为江苏省徐州市及其周边资源型城市未来农业的绿色高质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的良性增长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时空尺度下徐州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强度和结构,而后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其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结果] ①徐州市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总体呈“快速上升—波动上升—快速下降”3阶段,从2000年的1.61×106 t先增后减至2020年的1.69×106 t,形象地表现为“M”形。对农业碳排放贡献率大小依次是耕地利用(46.44%)、作物种植(31.90%)和牲畜养殖(21.66%),化肥是最主要碳源。②徐州市各区(县、市)农业碳排放量差异明显,经历了由升到降的长期演化进程,空间层面上总体呈现出“中部高,周边低”的分布格局,邳州市最为突出; ③徐州市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总体经历了“弱脱钩—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的变化历程,且“十三五”以来主要表现为强脱钩。[结论] 徐州市农业碳排放随着低碳减排理念的不断深入而日趋合理,农业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
关 键 词: | 农业碳排放 时空特征 脱钩效应 农业经济发展 江苏省徐州市 |
收稿时间: | 2022-11-05 |
修稿时间: | 2023-04-03 |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