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我国芦荟产业化的发展
引用本文:周涤,王贤,刘凡,姚磊.我国芦荟产业化的发展[J].农业新技术,2001,19(1):17-20.
作者姓名:周涤  王贤  刘凡  姚磊
作者单位:1. 北京蔬菜研究中心,
2. 北京 100089
摘    要:自80年代初开始,“芦荟热”在我国悄然兴起,近几年芦荟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从种植业、产品加工业到消费市场的培育都显示出一定的发展势头,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里我们就芦荟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前景、优势条件、存在问题等方面作一综述。 1 我国芦荟业发展现状   早在1000多年前芦荟从非洲地中海沿岸传入我国后,就作为中药载入药典史册。   我国的芦荟事业开始于80年代初,近几年随着芦荟的医疗和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认可,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芦荟热。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芦荟的推广和应用在我国已渐渐形成了高潮,出现了大批种植者和经营者,在种植技术、芦荟制品加工(包括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方面的开发和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规范市场、监督产品质量,2000年9月由国家轻工业局颁布了关于“食品用芦荟制品”和“化妆品用芦荟制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标准,并于2001年2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芦苔制品已有了质量保证的技术依据。但总体来说,我国的芦荟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产业化还未形成。   目前在我国栽培的芦荟品种主要有三个:美国库拉索芦荟(翠叶芦荟)、中华芦荟和日本木立芦荟。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均有栽培,尤以海南、云南、福建、广东等地较为集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芦荟种植面积约为800hm2。芦荟初加工产品主要有凝胶和干粉,深加工产品有化妆品、保健品和药品三大系列。现阶段我国芦荟的加工规模较小,国内年产20t原汁的厂家不多,部分干粉还需从国外进口,加工技术水平也不高。目前全球芦荟产品约3000种以上,而我国仅有30余种,与同类产品相比,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因此,我国芦荟的开发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芦荟的多方面功能还没有得以全面开发应用。而且我国的芦荟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特殊疗效的芦荟药品还很少见。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