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黄河故道区域不同种植模式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的改良效果
作者姓名:刘莹  李洁  赵凌霄  李春喜  姜丽娜  张黛静  马建辉
作者单位:1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453007,河南新乡2濮阳市农业科学院,457000,河南濮阳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301101);“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300203-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D07B14)
摘    要:由于长期受到流水冲击,黄河故道区域农田以中低产田为主,因此本区域农田质量提升成为黄河中下游平原绿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河南濮阳清丰地区秸秆还田方式的基础上,选取黄河故道区域广泛种植的小麦、玉米和花生三大主要农作物,于2009年进行4种种植模式长期定位试验: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和单季花生,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全部还田,花生秸秆不还田,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量越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越多,小麦-花生、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且其土壤含水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上层土壤容重有所降低,显著改善了土壤砂质化,提升了土壤的蓄水能力;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种植模式的养分保持能力明显提高,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不同种植模式响应结果为,花生可以显著提升微生物丰度,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种植作物类型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种植模式较为适宜濮阳清丰黄河故道区域,有利于土壤改良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黄河故道  种植模式  土壤理化性状  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改良  
收稿时间:2020-03-18
点击此处可从《作物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作物杂志》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