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成都平原不同作物种植模式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
引用本文:王 斌,黄盛怡,闵庆文,杨万全,李禾尧,张碧天.成都平原不同作物种植模式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成都市郫都区为例[J].农学学报,2020,36(6):140-148.
作者姓名:王 斌  黄盛怡  闵庆文  杨万全  李禾尧  张碧天
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农业和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项目:四川郫都林盘-水旱轮作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农业农村部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摘    要:成都平原是中国水旱轮作发源地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水旱轮作两熟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多样化的水旱轮作和旱作模式。目的]为研究成都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农田生产效率,基于2017年对成都市郫都区13个乡镇92户农户调查数据,方法]运用DEA-Tobit 模型分析了郫都区主要的水旱轮作和旱作种植模式的农田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平均农田生产效率为0.793,不同模式农田生产效率排序依次为蔬菜连作或轮作(0.957)、水稻-大蒜(0.847)、水稻-油菜(0.782)、韭菜连作(0.759)、水稻-蔬菜(0.722)、水稻-圆根萝卜(0.689),农田生产效率未达到有效值1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益较低;同时,各模式均存在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冗余,水稻-蔬菜、水稻-油菜模式还存在产出不足问题;影响6种模式生产效率的因素均不相同,政策因素对农田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结论]为进一步提高郫都区农田生产效率,建议适度推广农田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各类农业政策措施,以进一步促进郫都区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成都平原  DEA-Tobit  模型  农田  生产效率  影响因素
收稿时间:2018/10/23 0:00:00
修稿时间:2018/12/13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农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