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环刺螠的繁殖生物学 |
| |
作者姓名: | 许星鸿 孟霄 甘宏涛 刘统昊 丁子媛 姚海洋 徐国成 丁姗 傅子玥 陈伟 |
| |
作者单位: | 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5;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5;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005;江苏海洋大学,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5 |
| |
基金项目: | 江苏省科技厅苏北科技专项(LYG-SZ201814);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CXKT20180102);连云港市科技局现代农业项目(CN1411);连云港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KK18027);江苏省研究生和大学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18-0928) |
| |
摘 要: | 运用实验生态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单环刺螠的性比、性腺指数、繁殖力、胚胎与胚后发育等繁殖生物学特征,并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单环刺螠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最佳环境条件,为单环刺螠的人工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单环刺螠雌、雄比例为1∶1.17,雄性略多于雌性。成熟卵径为(145.16±1.70)μm×(141.27±1.94)μm,处于第1次成熟分裂前期。绝对繁殖力为111 800~720 488(449 684±265 905)粒,相对繁殖力为2 214~12 702(6 849±4 854)粒,怀卵量与体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生物学最小型体长约7 cm,体质量为11.21 g。精子密度为(5.88±0.52)×109个/mL,雄性个体平均精子数为(2.41±0.73)×1010个/只。雌性性腺指数在繁殖季节4—5月份呈现2个峰值,表明单环刺螠为分批产卵类型。在盐度25、水温15°C的条件下,胚胎发育经20~24 h孵化。组织学研究表明,单环刺螠为间黄卵,进行不等全裂,且有螺旋卵裂的特征,形成偏极囊胚,原肠作用方式为外包和内陷。胚后发育经担轮幼虫(孵化后1~10 d)、体节幼虫(11~20 d)、蠕虫状幼虫(21~30 d)发育为幼螠。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单环刺螠受精率的最佳环境条件为温度25°C、盐度35、pH 8~9;孵化率的最佳环境条件为温度15°C、盐度25、pH 8~9。
|
关 键 词: | 单环刺螠 繁殖生物学 环境条件 |
收稿时间: | 2019-06-24 |
修稿时间: | 2019-09-01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产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产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