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头季机割高度对再生季形态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郑景生 沈如色 李小萍 李义珍 王侯聪 黄育民 廖海林 |
| |
作者单位: | 1.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厦门,361005;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19;3.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种子管理站,福建 建阳,354200 |
| |
基金项目: |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2013NZ0002-2),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CRP17031) |
| |
摘 要: | 为探索再生稻机械化生产中头季机割高度对再生分蘗生育的影响,设置头季机割高度试验,结果表明:(1)再生分蘗由头季稻桩上的茎生腋芽萌发而来。头季采用低桩机割(割桩高度12cm),割去倒2、3节腋芽,再生季成穗分蘗为倒4、5节腋芽萌发的分蘗及其子蘗,成穗数较多,穗子较大,晚育晚熟;(2)头季采用高桩机割(割桩高度35cm),出现2类株行,其中一类有70%株行,稻桩保留全部茎生腋芽,但以倒2、3节腋芽萌发的分蘗为主,子蘗少,成穗数较少,穗子较小,早育早熟;另一类有30%株行,稻桩遭收割机链轨碾轧,于距地表高15cm左右较细弱的部位折损,倒2、3节腋芽失活,再生季成穗分蘗为倒4、5节腋芽萌发的分蘗及其子蘗,与低桩机割株行类似,穗子较大,晚育晚熟,但两类株行成熟期相距15d,收获顾此失彼;(3)再生稻头季地上部有6个节间,其中着生倒4、5节腋芽所属的2个基部节间粗短坚硬,距地表高(5±2)cm;着生倒2、3节腋芽所属的中部节间细长脆弱,弯曲力矩大,遭收割机链轨碾轧或大风雨袭击时最易折损。头季低桩机割的适宜割桩高度是基部2个节间高度加5~8cm保护段,即距地表高12~15cm,过低将伤及倒4、5节腋芽,过高则出现两类株行,熟期参差。
|
关 键 词: | 再生稻 留茬高度 机器割桩 再生分蘗发育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