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不同覆盖栽培糜子籽粒灌浆期淀粉酶活性变化
作者姓名:张艳平  苏旺  高小丽  雷锦银  高金锋  王鹏科  冯佰利
作者单位: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杨凌,712100;2.陕西省横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陕西,榆林,719100
基金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07);国家谷子糜子技术产业体系(CARS-07-12.5-A9)
摘    要:为研究糜子开花后籽粒灌浆期间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积累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探寻糜子在干旱地区的最佳覆盖栽培模式。以粳性糜子品种榆糜2号为材料,采用秸秆覆盖、起垄覆膜、双沟覆膜和全膜覆盖处理,并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测定籽粒灌浆期间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积累动态。结果表明,覆盖栽培糜子籽粒灌浆前、中期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水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性淀粉合成酶(GBSS)及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露地栽培(P<0.05),且籽粒淀粉积累速率较快,最终淀粉含量高于露地栽培,其中全膜覆盖效果最佳,其籽粒中支链淀粉积累量的增加率达16.62%(P<0.05),直链淀粉增加率9.08%,千粒质量增加率6.16%(P<0.05)。但覆盖栽培没有改变AGPP、SSS、GBSS和Q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单峰曲线),没有影响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AGPP和GBSS峰值出现在花后20 d左右,SSS和Q酶峰值出现在花后15 d左右。相关分析表明,糜子籽粒支链淀粉与SSS和Q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AGPP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与GBSS和AGPP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总淀粉积累速率与AGPP、GBSS、SSS和Q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关 键 词:糜子  覆盖栽培  灌浆期  淀粉酶  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
收稿时间:2013-04-27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