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平原夏玉米主要生育时期旱涝指标与影响评估 |
| |
作者姓名: | 李德 祁宦 马晓群 |
| |
作者单位: | 1. 安徽省宿州市气象局,安徽宿州,234000 2. 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合肥,23006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公益性(气象)行业专项“淮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旱涝损失精细化评估技术”(GYHY201006027);国家公益性(气象)行业专项“夏玉米高产稳产气象保障关键技术研究”(GYHY201006041)。 |
| |
摘 要: | ![]() 为给淮北平原夏玉米高产稳产和防灾减灾以及保险理赔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利用1961—2010年安徽省淮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间降水资料,采用积分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逐旬降水量对夏玉米的增产或减产效应及其影响的关键时段,同时采取降水概率≤20%与≥80%分位数法设计了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段及其全生育期间旱与涝的气候指标,统计分析了夏玉米旱与涝灾的区域分布和灾损率及其风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间逐旬降水量的负效应多于正效应,抽雄—乳熟期间降水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期间发生旱或涝灾的减产率分别为12.6%和16.3%。淮北平原夏玉米播种—出苗、苗期—拔节、拔节—抽雄、抽雄—成熟和全生育期旱灾与涝灾的气候指标分别是各自时段内的降水总量≤17.0、≤50.0、≤95.0、≤110.0、≤370.0 mm和≥95.0、≥235.0、≥265.0、≥280.0、≥740.0 mm。淮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间涝灾多于旱灾,且旱灾与涝灾风险分别呈经向和纬向分布,全生育期旱灾与涝灾的气象相对减产率分别为-22.4%和-28.9%,其他生育时段旱与涝灾的气象相对减产率在-8%~-16%之间。
|
关 键 词: | 再生 再生 |
收稿时间: | 2012-11-30 |
修稿时间: | 2013-01-14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学通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