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和结构更替 |
| |
引用本文: | 韩青鹏, 吴强, 单秀娟, 金显仕, 苏程程. 基于体长模型和集成模型的山东近海黄鲫资源评估[J]. 水产学报, 2025, 49(1): 019312. DOI: 10.11964/jfc.20230113877 |
| |
作者姓名: | 韩青鹏 吴强 单秀娟 金显仕 苏程程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071;2.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东 烟台 265800 |
| |
基金项目: |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 (2022CXPT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6151);山东省泰山学者专项;黄渤海渔业资源与生态创新团队 (2020TD01) |
| |
摘 要: |  目的对同是经济鱼类和饵料鱼类,在鱼类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黄鲫资源进行科学评估与管理。 方法本研究使用基于体长的产卵潜力比模型(LB-SPR)、基于体长的综合混合效应模型(LIME)和基于这两个模型的集成模型(Ensemble modeling),评估1999、2000、2006、2017和2021年山东近海黄鲫的资源状况。 结果3个模型估计的1999—2021年黄鲫产卵潜力比(SPR) 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PR在2000年为最低水平,此后持续好转,2017年达到最好状态后开始下降,2021年降为1999—2000年的相近水平。5个年份的LIME模型估计均高于LB-SPR模型估计。 Ensemble模型SPR估计均低于LIME的结果,但并非全部位于LIME结果和LB-SPR结果之间。Ensemble模型估计的SPR分别为0.48、0.45、0.68、0.77和0.47,均大于规避风险值0.4,这表明山东近海黄鲫资源在这期间均处于健康状态,但黄鲫产卵群体的优势叉长组有小型化趋势,因此,建议综合权衡多个主要鱼种状况,对渔具网目尺寸进行调整。 结论本研究将资源评估多模型组合应用到数据有限的渔业种群评估中,可为山东近海黄鲫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推动数据有限种群的资源评估工作的进展。

|
关 键 词: | 黄鲫 资源评估 体长模型 集成模型 山东近海 |
收稿时间: | 2023-01-12 |
修稿时间: | 2023-05-20 |
|
| 点击此处可从《水产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