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后水稻土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的变化 |
| |
作者姓名: | 庞燕华 陈莉娜 张晟 涂保华 张文艺 黄兆琴 胡林潮 |
| |
作者单位: |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 常州 213022,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城市科学系, 南京 210036,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常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 常州 21302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309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50265);江苏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5KJB610002) |
| |
摘 要: |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由胡敏酸、富里酸等组成。为了解热处理对土壤DOM的结构和组分的影响,将水稻土样品在温度200℃、250℃、300℃和时间2、4、6 h下进行加热,对热处理前后的水稻土DOM进行了紫外光谱、三维荧光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紫外-可见光光谱的特征指标250 nm和365 nm紫外吸光度比值E_2/E_3,随着加热温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单位溶解性有机碳浓度下254、260、280 nm处波长SUVA_(254)、SUVA_(260)和SUVA_(280)则逐渐减少,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增加,DOM的芳香性和疏水性降低;加热后DOM在253 nm与203 nm吸光度的比值A_(253)/A_(203)由低到高,表明未加热时DOM组分芳香环取代基以脂肪链为主,加热后脂肪类物质大量分解。样品加热后的三维荧光光谱发生蓝移现象,荧光强度增加,同时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峰值与可见区类富里酸荧光峰值的比值r(A/C)降低,表明加热后土壤DOM芳香性降低,分子量降低。红外光谱特征表明,加热后DOM中羧酸类物质增多;200℃和250℃加热时,DOM中脂肪族类物质增加,300℃加热时脂肪族类物质减少。
|
关 键 词: | 溶解性有机物 热处理 腐殖程度 水稻土 光谱特征 |
收稿时间: | 2017-07-24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