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
引用本文:赵晓丽,张增祥,汪 潇,左丽君,刘 斌,易 玲,徐进勇,温庆可.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3):1-11.
作者姓名:赵晓丽  张增祥  汪 潇  左丽君  刘 斌  易 玲  徐进勇  温庆可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2010CB95090102)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C03B01)资助。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和生态退耕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对中国耕地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把握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动态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对中国1987年到2010年的耕地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近30 a来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自1987年以来,中国原有耕地不断减少,北方地区为主的新垦耕地持续增加。以2000年为转折点,1987年到2000年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2000年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逐步减少,近30 a间,耕地总量相对稳定。比较而言,2000年以前的耕地增加速度明显高于2000年以后的耕地减少速度。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南减北增、减少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增加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在新疆、黑龙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持续强烈并有加强趋势,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是生态脆弱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对耕地的占用比例仅次于建设用地。对草地、林地的开垦是全国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对未利用土地的占用有增强趋势,近年来,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甚至是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被改造成耕地,同时也会带来区域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尤应慎重。

关 键 词:遥感  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耕地变化  时空特征
收稿时间:2013/9/25 0:00:00
修稿时间:1/6/2014 12:00:00 AM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