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模拟实验的淀粉粒形态变化及其农业考古学意义——以小麦为例
引用本文:万智巍,杨晓燕,马志坤,刘光旭.基于模拟实验的淀粉粒形态变化及其农业考古学意义——以小麦为例[J].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11):1621-1624.
作者姓名:万智巍  杨晓燕  马志坤  刘光旭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项目: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072140);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XDA05130402,XDA05130603)~~
摘    要:目的]为了迅速准确的对中国各农业遗址中的淀粉粒残留物进行鉴定,需要进行现代植物淀粉粒形态变化研究和模拟实验分析不同试剂和实验处理方法对淀粉粒形态的影响。方法]研究现代小麦成熟过程中淀粉粒形态变化,完成了对成熟小麦的一系列模拟试验,如:研磨、超声波处理、盐酸和双氧水处理、干燥处理。结果]成熟过程中小麦淀粉粒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最后稳定在由大、小两组淀粉粒组成;研钵研磨会使小麦淀粉粒粒径增大;较长时间的超声波处理使得小麦淀粉粒粒径增大;浓度为10%的盐酸和浓度为6%双氧水对小麦淀粉粒的影响很小;低温干燥处理不会使小麦淀粉粒出现糊化。结论]该研究结论可有效地指导考古遗址古代样品淀粉粒分析实验流程以及处理参数的选择,提高了淀粉粒分析的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和作物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资料。

关 键 词:淀粉粒分析  小麦  形态变化  农业考古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