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大豆的光合性能、产量和土壤微生态特征的影响
作者姓名:雷雲翔  陆思豪  应晓成  沈新平  蒋敏
作者单位: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 扬州大学农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基金项目: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JATS〔2021〕126, JATS〔2022〕131);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基金(21KJA210001)
摘    要:为研究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土壤微生态、光合作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以大豆(绿领九号)和玉米(董浜黄金小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2∶2间作和玉米-大豆2∶4间作4个处理,每个处理 3个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农作物在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叶绿素含量和土地当量比(LE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不同间作处理下玉米、大豆植株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其中2∶2间作下玉米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升36.96%,2∶2间作下大豆脲酶活性显著提升44.24%。就玉米而言,2∶2和2∶4间作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9、30.6个百分点。玉米、大豆不同时期叶绿素活性均提高,两种作物群体产量和经济效益也明显提升,其中2∶2间作下LER为1.40±0.21,2∶4间作下 LER为 1.44±0.14。研究表明,玉米和大豆间作可活化土壤养分库,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作物的叶绿素含量,提升系统的光合作用能力,从而提高间作系统产出和经济效益。

关 键 词:间作  根际土壤  叶绿素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收稿时间:2022-11-16
修稿时间:2023-01-05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