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长江流域2种水产养殖模式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作者姓名:董寅  李冰  贾睿  侯诒然  刁维旭  朱健
作者单位:1.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81;2.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081;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稻渔综合种养生态重点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081
基金项目: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45-2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D0900305);
摘    要:本研究以长江流域内的池塘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2种水产养殖模式为对象,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2种养殖模式对能源消耗(EU)、全球变暖潜势(GWP)、酸化潜势(AP)、富营养化潜势(EP)以及水资源消耗(WU)5种环境指标的影响,并探究2种主要输入因子(饲料和电力供应)和养殖过程对各环境指标的影响,从而评价2种养殖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差异.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标准化处理和加权评估显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WU、EP、GWP、AP和EU值分别为11.650、0.770、0.141、0.096和0.003,总环境影响指数(TEII)为12.660;池塘养殖模式的WU、EP、GWP、AP和EU值分别为31.453、1.187、0.210、0.174和0.007,TEII为33.031.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相比,池塘养殖模式的各项环境指标均较高.对环境影响的贡献率分析表明,饲料供应对EU、GWP和AP的贡献率最高,EP主要受饲料供应和养殖过程的共同影响,而WU主要集中在养殖过程中,电力供应主要影响EU、GWP和AP.生命周期评价的结果表明,与池塘养殖模式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显示出更友好的环境效益,在我国长江流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种养殖模式的贡献率分析表明,改进饲料生产工艺、建立精准投喂技术、应用先进的尾水处理技术和适当提高养殖密度是我国长江流域水产养殖环境友好生产的关键.

关 键 词:稻渔综合种养  池塘养殖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收稿时间:2022-08-20
修稿时间:2022-10-24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渔业科学进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渔业科学进展》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