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武威地区发展质量型畜牧业的对策思考
引用本文:苏生泽,李正先.武威地区发展质量型畜牧业的对策思考[J].甘肃农业,2001(8):19-20.
作者姓名:苏生泽  李正先
作者单位:苏生泽(武威地区行署农牧处,733000);李正先(武威地区行署农牧处,73300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武威地区的畜牧业生产获得了长足发展,突出的表现是实现畜禽数量、产量和产值收入三个方面大幅度增长。到2000年底,全区牛、羊、猪、鸡存栏分别达到34.01万头、139.75万只、73.22万头和277.97万只,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0.4倍、0.8倍和3.6倍;出栏分别达到6.62万头、53.59万只、70.55万头和255.34万只,分别增长10.2倍、5.0倍、2.5倍和16.1倍。肉类、蛋、奶、毛总量分别达到6.84万吨、0.83万吨、0.87万吨和0.27万吨,分别增长18.1倍,4.2倍、12.1倍和1.5倍。畜牧业产值达到4.40亿元(1990年不变价),增长11.2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4%,比1978年净增12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485元,增长近20倍,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7%。这一历史性的跨越表明,全区已基本解决了畜产品供给总量的问题,初步实现了畜产品由全面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部分产品相对过剩的过渡,也为今后发展质量型畜牧业提供了基础性的总量保障。然而,与数量增加形成明显反差的是,目前全区畜产品生产的质量状况难尽人意,突出地表现在:一是畜禽品种结构不尽合理。耗粮型品种多,节粮型品种少;常规品种多,名优特产品种少;劣质品种多,优质品种少。二是畜牧生产经营者的质量意识淡薄。生产中良种良法不配套,滥用催长素和添加剂,有害物质、药物残留超标,甚至存在为求产量而牺牲质量的问题;销售中优劣不分,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屡禁不止,市场竞争无序。三是产后处理、加工滞后。产品不分等级,不采取质量弥补、品质保鲜措施,胴体肉上市,“原字号”当字,产品附加值低,利益流失严重。既使加工也是初粗加工,重复产品多,新特产品少,利润大、销路好的花色品种稀缺,知名品牌匮乏,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不力,监管体系不健全,监测手段落后,监管措施不到位,影响了畜产品质量的提高。落后的畜产品质量状况已无法适应现在及未来人们由主食吃饱到副食吃好的消费变化和对畜产品多样化、高质量的需求。因此,把提高质量定位在与数量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确立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发展目标,走质量型畜牧业发展的路子,方能适应客观要求。

关 键 词:武威地区  畜牧业  发展  对策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