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和“黄海1号”中国明对虾不同组织基因组DNA的MSAP分析 |
| |
作者姓名: | 杜盈 何玉英 李健 刘磊 孙铭 王清印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生命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3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71 3. 中国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 山东 青岛266003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2401); 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47); 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010 GB23260589). |
| |
摘 要: | 为了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讨论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和人工选育新品种“黄海1号”不同组织间甲基化水平和多态性差异,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 MSAP)分别对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肌肉、鳃、血液3种组织样品基因组DNA的CCGG甲基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影响中国明对虾生长性状的分子机制.采用30对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带型结果显示,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肌肉、鳃和血液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3.1%,22.3%和19.7%;而“黄海1号”肌肉、鳃和血液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1.4%、19.6%和18.9%.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同一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多态性水平不同,肌肉、鳃和血液不同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多态性水平亦不同.DNA 甲基化多态性带型分析显示,鳃组织的甲基化水平和多态性水平在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间变化趋势最大,肌肉最稳定.本研究旨为甲基化修饰与中国明对虾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
|
关 键 词: | 中国明对虾 “黄海1号”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 |
修稿时间: | 2013-05-29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水产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