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赵光影 江姗 邵宗仁 |
| |
作者单位: | 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DOC动态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41301082);“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多年冻土退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4157012165);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项目(LRB13-200) |
| |
摘 要: | [目的]以小兴安岭森林沼泽为研究对象,研究湿地经过人类活动开垦为农田,和排水造林,以及弃耕地的土壤活性碳组分,为深入了解土壤活性碳组分动态变化及其可能影响全球变暖的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天然沼泽、排水湿地、弃耕地、农田)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碳(MBC)、易氧化碳(EOC)、轻组有机碳(LFOC)、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变化和比例关系,并用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机碳各活性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总体上,在土壤剖面上,天然沼泽的SOC含量大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碳组分(DOC,MBC,EOC,POC,LFOC)含量在垂直分布上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顺序总体上呈:天然沼泽排水湿地弃耕地农田。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DOC占SOC的比例,在垂直剖面上,无明显规律变化。土壤SOC含量与DOC,MBC,EOC,POC,LFOC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DOC和MBC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LFOC和POC之间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5),EOC与其他活性碳组分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小兴安岭森林沼泽土壤活性碳组分产生影响,应该合理开发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
|
关 键 词: | 小兴安岭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碳组分 |
收稿时间: | 2016-11-11 |
修稿时间: | 2017-11-2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通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