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Bt基因棉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郭建英 万方浩 吴岷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 2.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 |
| |
摘 要: | 采用干、湿漏斗分离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GK12"和"新棉33B"对棉田0~15 cm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虫和螨类为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其频度分别为54%以上和18%以上,与亲本常规棉"泗棉3号"相比,"GK12"提高了土壤线蚓数量,但降低了某些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如同翅目、目和双翅目)的数量;两种Bt棉田中,"新棉33B"棉田的同翅目昆虫数量显著高于"GK12",蜘蛛目数量显著低于"GK12"棉田,其他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数量则基本上无显著差异."GK12"显著降低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两种Bt棉中,"新棉33B"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Renyi多样性指数曲线也表明,"GK12"棉田各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显著低于"泗棉3号"棉田;"新棉33B"棉田各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GK12",但10~15 cm土层常见类群和优势类群的多样性较低.在各土层中,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动态在不同类型棉田趋势基本相同.7~11月期间,10月是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的高峰期,此时在"泗棉3号"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在0~5 cm的表层和10~15 cm的深层土壤均较多,在"GK12"和"新棉33B"棉田则集中于10~15 cm的深层土壤.11月, "泗棉3号"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呈下降趋势,"GK12"则呈上升趋势.可见,种植Bt棉"GK12"可改变某些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数量,降低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两种Bt棉田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新棉33B"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GK12".
|
关 键 词: | 转Bt基因棉 土壤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
收稿时间: | 2009-03-06 |
修稿时间: | 2009-05-14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