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密度对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
引用本文:郑顺林,王良俊,万年鑫,等.密度对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7):15-23.
作者姓名:郑顺林  王良俊  万年鑫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农学院,眉山东坡区农业局,四川农业大学 农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0);四川省“十三·五”育种攻关及配套项目(2016NYZ0032,2016NYZ0051-5)
摘    要:【目的】探究群体密度对四川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为马铃薯机械化采收提供依据。【方法】以"川芋11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平原生态区(四川成都温江)和盆周山地生态区(四川雅安汉源)研究5个密度(分别为6,9,12,15,18万株/hm~2)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块茎横向和纵向分布距离、不同质量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平原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凸二次函数关系,在密度为15.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山地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递增的线性关系,在密度为1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密度对两个生态区单薯质量影响较大,但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不同,平原生态区以提高单株产量为核心,山地生态区则以提高群体产量为目标。3)随密度的增加,两个生态区马铃薯块茎在纵向分布距离的集中度降低,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度增加,块茎平均纵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增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纵向分布距离的最大值分别为8.415 2和8.413 0cm,差异不大;平均横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减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横向分布距离的最小值分别为8.766 6和8.544 1cm。4)通过建立的单薯质量空间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发现,密度主要影响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80g以上块茎主要分布于纵向6~10cm和横向12~20cm的空间,且高密度下,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横向分布范围显著降低。当横向分布距离大于20cm时,平原生态区以40g及以下块茎为主,山地生态区则以40~80g块茎为主。【结论】改变密度能影响单位面积结薯数,从而有效控制块茎大小,最终影响块茎在纵向和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程度。

关 键 词:马铃薯  生态区  种植密度  空间分布  产量构成  人工神经网络
收稿时间:2016/6/10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