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鯸淀不同沉水植被盖度下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 |
| |
作者姓名: | 张军旺 谢骏 李志斐 王广军 张晓可 张凯 刘阳 |
| |
作者单位: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亚热带水产资源利用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80;广东省水产养殖污染修复生态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380;安庆师范大学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安庆 246133 |
| |
基金项目: | 农业农村部财政专项(2130106-ZJBYD)。 |
| |
摘 要: | 为研究在不同沉水植被盖度下夏秋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于2018年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在鲥鯸淀选取了4个盖度水平区域,分别为25%、50%、75%和90%(C-25、C-50、C-75、C-90),以及一个无沉水植物的对照组区域(C-0),分别测定分析各区域的水体理化参数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沉水植物可有效降低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共采集底栖动物19种,隶属于3门4纲19属,其中,水生昆虫、腹足类、寡毛类和瓣鳃类种类数占比分别为68.42%、15.79%、10.52%和5.26%,C-90、C-75、C-50、C-25和C-0组底栖动物种类数分别为10、8、11、9和3种。底栖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沉水植被盖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C-50组底栖动物的两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盖度、季节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对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夏季C-50组腹足类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透明度、总溶解性固体颗粒(TDS)和电导率(SPC)是影响夏秋季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盖度为50%左右时,TDS、SPC、TN和TP浓度最低,底栖动物种类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
|
关 键 词: | 鲥鯸淀 白洋淀 沉水植被 盖度 底栖动物 |
收稿时间: | 2020-05-31 |
修稿时间: | 2021-03-10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