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汉代秧鼓俑杂说
引用本文:孙华,郑定理.汉代秧鼓俑杂说[J].农业考古,1986(1).
作者姓名:孙华  郑定理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专业,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专业
摘    要:四川盆地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于水稻的生长,水稻的种植早在秦汉时期就非常普遍。薅草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农事。正如《农政全书·农事》所说:“夫粮莠荑稗,杂其稼出,盖锄后,茎叶渐长,使可分别,非薅不可”。四川盆地水稻的种植开始很早,素以精耕细作而闻名,因此薅草这项农事在四川也极受重视。秧鼓就是四川地区在稻田薅草时所采用的一种颇为别致的助薅方式。秧鼓系薅秧锣鼓的简称,又名薅草锣鼓或锣鼓草。它的作法是在集体薅秧时,以一人敲鼓击锣领歌组织有节奏的农作;它的作用是提高薅草效率并使劳动者在锣鼓声中忘记疲劳。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