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氮磷钾肥施用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增产措施, 旱-旱和水-旱周年复种轮作是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的主要种植模式。为探究氮磷钾养分对不同轮作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差异, 于2017—2020年在湖北省沙洋县连续3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 采用旱地油菜(玉米-油菜)和水田油菜(水稻-油菜)2种轮作模式, 各轮作分别设置氮磷钾(NPK)、不施氮(-N)、不施磷(-P)和不施钾(-K) 4个处理, 分析了油菜籽产量、产量构成和养分吸收情况, 并对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养分供应能力进行了评估。3年试验的平均结果表明, 与NPK处理相比, -N、-P和-K处理的旱地油菜分别减产68.4%、89.6%和7.0%; 水田油菜分别减产71.0%、84.7%和6.4%。对产量构成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 无论是旱地油菜还是水田油菜, 施肥对角果数影响最大, 其次是每角粒数, 对千粒重影响最小。与NPK处理相比, 旱地和水田油菜的角果数因缺氮、缺磷和缺钾分别减少61.6%和52.0%、82.0%和67.8%、16.2%和19.7%。相同施肥处理的旱地和水田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均存在显著差异, 在-N、-K和NPK处理, 旱地油菜产量均高于水田油菜, 分别高27.2%、15.9%和16.7%, 而-P处理的旱地油菜产量比水田油菜低20.8%; 养分积累量趋势与产量相似, 除-P处理外, 其余3个处理的旱地油菜地上部养分积累量均高于水田, NPK处理的旱地油菜地上部氮、磷和钾积累量分别比水田油菜高20.4%、37.3%和4.2%。旱地油菜季的年均土壤本底氮和钾供应量分别比水田高15.0%和20.9%, 而磷供应量比水田低39.2%。旱地油菜季氮肥和磷肥回收利用率均高于水田, 而钾肥回收利用率低于水田。综上, 养分的配合施用显著提高油菜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 旱-旱轮作和水-旱轮作油菜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并受养分种类的影响。与旱地油菜相比, 水田油菜种植需格外注重氮肥和钾肥的施用, 而旱地油菜较水田油菜则需适当增施磷肥, 以针对性地补充土壤缺乏养分和实现油菜高产高效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