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江苏沿江地区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调查
作者姓名:张峥  戴伟民  章超斌  强胜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南京 210095
基金项目: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
摘    要:【目的】明确江苏沿江地区杂草稻的发生现状、危害和生物学特性,掌握其鉴别方法。【方法】采用目测法和样方法点面结合,调查江苏沿江地区6个市的28个县(市、区)的直播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率、发生密度、综合危害指数,定点研究6个地点的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性。【结果】杂草稻在各县(市)的发生率从78%-100%不等,发生密度最低的县(市)约2株/m2,平均最高约9株/m2,综合危害指数都在20%以上,导致栽培稻减产8.3%-82.3%;泰州、扬州和常州的危害相对更重。综合6个地点的调查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主要区别为:杂草稻的叶环和叶耳呈紫红色,植株基部褐色;苗期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分蘖角大于栽培稻20°以上,株高高出8-10 cm;株型松散;单株结实量高于栽培稻3倍以上,繁育系数显著高于栽培稻,但结实率较低,为78%-86%,千粒重仅为18.93-20.10 g;成熟期早1月左右并显早枯。【结论】江苏沿江地区的杂草稻发生量大且危害严重;杂草稻与栽培稻有形态学差异;杂草稻的分蘖初期、扬花期是人工拔除的适宜时期。

关 键 词:杂草稻  生物学性状  危害  防除  
收稿时间:2011-10-19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农业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