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河西荒漠灌区2~7龄(2~7 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研究对象,探究紫花苜蓿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植被碳密度对种植年限及茬次的响应。结果表明,低龄(<5 a)苜蓿第2茬产量较高,而高龄(≥5 a)苜蓿第1茬产量较高;5 a苜蓿干草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年限,较6 a和7 a苜蓿分别提高27.81%和27.97%;5 a苜蓿产量动态指数亦较高。苜蓿粗蛋白含量在第4茬较高,介于17.67%~19.38%之间,7 a苜蓿第4茬相对饲喂价值较其他年限分别显著提高75.22%、50.91%、39.58%、42.68%和31.62%。植被碳密度变化规律与产量类似,即5 a苜蓿植被碳密度显著大于其他种植年限,较2、3、4、6 a和7 a苜蓿分别提高18.58%、27.37%、15.30%、25.14%和17.18%。随刈割次数增加,同龄苜蓿干草产量逐渐降低,营养品质和植被碳密度为第1茬较高。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河西荒漠灌区紫花苜蓿建植后2~5 a是生长旺盛时期,且第1茬生产和生态价值较高。因此,注重苜蓿草地建植前5年及第1茬生长期的合理管理对于维持苜蓿的优质高产和延长草地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