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优化作物根系构型,发展生态农业——2017年作物根系与根际互作国际研讨会综述
引用本文:段海霞,罗崇亮,Minha Naseer,熊友才.优化作物根系构型,发展生态农业——2017年作物根系与根际互作国际研讨会综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37(2):1-9.
作者姓名:段海霞  罗崇亮  Minha Naseer  熊友才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0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D22B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0415)
摘    要:2017年10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行了“作物根系与根际互作国际研讨会”,会议主要讨论了作物根系与根际互作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此次会议6个专题的研究进展:(1)作物根系对逆境胁迫的响应;(2)作物根系构型与功能;(3)根系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4)根际互作及其分子机制;(5)根际微生物;(6)根系研究方法及模型。会议涉及的主要成果有:改良的根系构型(小根系)是提高干旱地区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旱地作物进化(人工选育)原则;提出作物根系可以利用根、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营养物质利用效率;为盆栽植物根系研究开发了半水培表型系统(Semi-Hydroponic Phenotyping System);在作物抗逆胁迫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进展,找到了一些调节根系构型、耐旱和抗洪性的关键基因,如GmPT家族基因可以调控根系构型和根瘤数目;探索有关研究作物根系构型的方法,改进了三维数字化方法并利用数据建立模型进行作物根系的三维可视化建模,进而监测作物营养条件。目前对作物根系和根际互作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优化根系构型,获得高产、高效和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发展,其中应用型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比重较高,未来作物根系研究将朝着“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研究”方向发展。

关 键 词:作物根系  营养元素  逆境胁迫  根际微生物  分子机制  会议综述

Optimization of crop roots architecture and eco-agriculture development
DUAN Hai-xi,LUO Chong-liang,MINHA Naseer,XIONG You-cai.Optimization of crop roots architecture and eco-agriculture development[J].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2019,37(2):1-9.
Authors:DUAN Hai-xi  LUO Chong-liang  MINHA Naseer  XIONG You-cai
Institution: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Agro-Ecosystem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Agro-Ecosystem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Agro-Ecosystem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and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Agro-Ecosystem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Abstract:
Keywords:crop root  nutrients  adversity stress  rhizosphere microbes  molecular mechanisms  conference summary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