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控水增密模式对水稻减氮后光合生产特性的影响
引用本文:李,敏,罗德强,蒋明金,江学海,姬广梅,李立江,周维佳.控水增密模式对水稻减氮后光合生产特性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4,48(10):1.
作者姓名:    罗德强  蒋明金  江学海  姬广梅  李立江  周维佳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水稻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控水增密对高产氮高效水稻氮素亏缺的调控效应及机理研究”(31660369);贵州省科技基金“控水调节水稻氮素亏缺的生理机理研究”(黔科合基础20161148)
摘    要:为水稻减氮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选用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栽培(T0施氮量187.5 kg/hm2、湿润灌溉 、密度20.0×104 穴/hm2)为对照,设置3种减氮栽培模式(T1,单一减氮栽培;T2,减氮增密栽培;T3,减氮控水增密栽培),研究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减氮后光合生产特性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与T0相比,单一减氮栽培 (T1)水稻的齐穗期叶面积指数、齐穗后剑叶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均显著降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降低7.69%;减氮增密栽培(T2)较T1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但齐穗后叶片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降低,收获指数较低;减氮控水增密栽培(T3)较T2提升了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齐穗后叶片MDA含量更少、SOD活性更高,叶片叶绿素SPAD值较高,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更高,最终实现减氮增产。

关 键 词:水稻  减氮  控水  增密  光合生产  
点击此处可从《贵州农业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贵州农业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