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贵州典型岩溶区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作者姓名:杨秀才  王小利  王雪雯  张涵  陈领  张青伟  陈佳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621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源碳和钙对喀斯特区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对温度的响应机制”(31860160);贵州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与钙的关系研究”(SYSKF2019-61)
摘    要:为喀斯特岩溶区的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LSD法多重比较分析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内不同生态系统(水田、旱地、园地、林地、灌丛和草地)的典型样地土样(0~20cm)的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岩溶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SOC、SMBC、DOC的累积和SMBC/SOC;SOC含量以林地最高,为36.18g/kg,草地最低,为20.20g/kg,林地和灌丛SOC含量显著高于园地、旱地和草地;水田、园地和旱地SOC显著高于草地;DOC含量,水田和林地的分别为40.06mg/kg和39.94mg/kg,均显著高于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灌丛的为34.18mg/kg,显著高于园地、旱地和草地,除水田和林地之外,其余土地利用方式间均达显著差异;SMBC含量,园地灌丛林地水田草地旱地,园地最高,为355.32mg/kg,旱地最低,为121.38mg/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园地的SMBC/SOC最高,为1.22%,旱地的最低,仅为0.40%;SOC与SMBC、DOC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植树造林与降低人为活动更有利于SOC的积累,SMBC含量和DOC含量可更敏感地反映SOC含量的动态变化。

关 键 词:岩溶区  土地利用  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贵州农业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贵州农业科学》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