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产生活可达性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及模式 |
| |
作者姓名: | 刘耀林 范建彬 孔雪松 刘艳芳 |
| |
作者单位: | 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2. 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3. 武汉大学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汉 430079;,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2. 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2. 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1.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2. 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3. 武汉大学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汉 43007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AJ22B02) |
| |
摘 要: | 农村居民点整治应满足农户生产生活的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点的生产生活可达性。该文从生产生活可达性切入,以农村居民点生产生活可达性作为整治分区和采取何种整治模式的依据,从生产可达性和生活可达性两方面出发构建生产生活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和指标综合评判法计算得到农村居民点(斑块)生产生活可达性,将其分为I、II、III、IV 4个等级,分别对应发展区、优化区、引导区和拆迁区。根据整治分区并结合实际情况,划分了城镇化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综合优化模式、辐射引导模式、增减挂钩模式和生态搬迁模式等6种整治模式,并对整治思路和具体做法做了探讨。该研究尝试将生产生活可达性评价结果应用于农村居民点整治,对有序整治农村居民点和改善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有指导意义。
|
关 键 词: | 土地利用 整治 分区 农村居民点 可达性 模式 |
收稿时间: | 2015-05-04 |
修稿时间: | 2015-07-14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