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麦叶斑病菌侵染过程及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引用本文:杨庆丽,张毅,祁天涛,曲洁琼,汪军成,姚立蓉,司二静,马小乐,李葆春,王化俊,孟亚雄.大麦叶斑病菌侵染过程及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的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23(1):122-129.
作者姓名:杨庆丽  张毅  祁天涛  曲洁琼  汪军成  姚立蓉  司二静  马小乐  李葆春  王化俊  孟亚雄
作者单位:1. 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2.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3.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60426);;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5-04B-2);;甘肃省重大专项项目(17ZD2NA016);
摘    要:【目的】探究叶斑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对大麦叶片的侵染过程。【方法】以大麦感病品种蒙啤1号(MP1)和抗病品种蒙啤3号(MP3)为材料,接菌后,并在不同时间采集MP1发病叶片制做切片,结合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叶斑病病原菌对大麦叶片的侵染过程。【结果】接菌后,MP1和MP3中的CHT和β-1,3-GA的活性均高于对照,且MP3中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要高于MP1。孢子在接种12~24 h后开始萌发,顶端长出长短不一的芽管;接种36 h后,菌丝伸长且向细胞间隙处直接侵入大麦叶片表皮细胞内,组织内部的孢子主要分布在维管束中;接种4~5 d后,菌丝快速产生分枝,呈网状扩散,叶片表面形成密集的菌丝网,叶片外部出现明显病斑;接种7~14 d后,叶片表皮的孢子明显减少,在维管束组织中存在孢子。【结论】病原菌从细胞间隙侵入可能是该病侵入的主要途径,孢子萌发后形成菌丝进入组织,再向其他部位蔓延,病原菌侵入后期寄主表面菌丝形成网状结构。

关 键 词:大麦  叶斑病  酶活性  石蜡切片  扫描电镜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