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东柳沟流域表土粒度分布特征及可风蚀性研究
引用本文:张 辉,李 鹏,鲁克新,张 翔,任宗萍,汤珊珊,王 添.东柳沟流域表土粒度分布特征及可风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6,30(5):272-278.
作者姓名:张 辉  李 鹏  鲁克新  张 翔  任宗萍  汤珊珊  王 添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安,71004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3308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1226),陕西水利科技计划项目(2014slkj-11),陕西水利科技计划项目(2014slkj-13),西安理工大学博士创新基金(310-252071505),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JM4017)
摘    要:区域表土粒度分布特征可反映该区环境特征,研究风水复合侵蚀区小流域内部表土粒度分布特征,可为探究风水两相侵蚀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野外表土空间采样和室内测定,对地处风水复合侵蚀区的东柳沟流域的表土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可风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柳沟流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土粒径主要为细砂粒(50~250μm),体积分数为56.59%~86.65%,属于风沙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土粒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草地、农地、灌木地的平均粒径(Mz)分别为77.60,81.66,87.85μm,颗粒级配较细,而沙地、河道的Mz分别为126.36,151.80μm,颗粒级配较粗;流域表土粒径大部分表现出正偏和窄峰,颗粒分布较集中。从流域上游到中游,表土粒度表现出明显的粗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除河道外,上游各土地利用类型表土的Mz均显著小于中下游(P0.05)。而在流域中游,除草地、河道之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Mz与沙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流域表土的可风蚀性颗粒分析结果表明,自上游到中游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易风蚀颗粒含量显著增加,草地、农地、灌木、河道分别增加了44.4%,54.23%,48.84%,33.76%。结论表明,流域中游是表土粒度分布最复杂、风蚀作用最强烈的区域,同时也是风蚀与水蚀叠加作用最为频繁的区域。

关 键 词:风水复合侵蚀区  粒度特征  风沙土  风蚀颗粒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on Wind Erosion Possibilities of Topsoil in Dong Liu Gou Watershed
ZHANG Hui,LI Peng,ZHANG Xiang,LU Kexin,REN Zongping,TANG Shanshan,WANG Tian.Grain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on Wind Erosion Possibilities of Topsoil in Dong Liu Gou Watershed[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6,30(5):272-278.
Authors:ZHANG Hui  LI Peng  ZHANG Xiang  LU Kexin  REN Zongping  TANG Shanshan  WANG Tian
Abstract:
Keywords:wind-water erosion area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  sandy soil  wind erosion particle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水土保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