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4个性状的118份小麦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
| |
作者姓名: | 张会芳 冯丽丽 段俊枝 刘桂珍 刘海礁 齐学礼 燕照玲 卓文飞 陈海燕 齐红志 杨翠苹 王楠 |
| |
作者单位: | 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2. 河南省种子管理站;3.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 |
| |
基金项目: |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编号:212400410282);;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编号:CARS-03-7); |
| |
摘 要: | ![]() 为深入了解和利用河南省新育成小麦品种,以新审定通过的118份小麦品种为材料,基于14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计算、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118份小麦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稳定时间、拉伸阻力、拉伸面积等性状在118份小麦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分别为96.81%、59.79%、58.65%。14个性状的H′介于0.40~1.65,平均为0.98。其中产量的H′最大,湿面筋含量的H′最小。14个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产量与穗数、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拉伸面积、拉伸阻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平方欧氏距离15.0处,118份小麦被聚成六大类。不同类群小麦品种数量差异较大,类群Ⅰ中有90个品种,占比76.3%,表明遗传距离较小,未来育种应注意突破。在主成分评价综合得分方面,表现出以下规律:强筋>中强筋>中筋。基于14个性状的小麦聚类结果与主成分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与互补性,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品种。基于聚类分析、主成分评价,类群Ⅳ综合得分较高,囊括了全部3个强筋品种以及除郑麦8...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小麦新品种 聚类分析 多样性指数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