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人工红松枝下高模型研建
引用本文:燕云飞,王君杰,姜立春.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人工红松枝下高模型研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0,42(9):28-36.
作者姓名:燕云飞  王君杰  姜立春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70624),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GA19C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572019CP15)
摘    要:  目的  基于帽儿山红松人工林63块样地2 972株红松数据,利用非线性混合模型构建红松枝下高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生长与收获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文首先使用8个常用的枝下高模型,选出最优基础模型;其次,研究林分变量或单木变量对枝下高的影响,建立含林分变量的枝下高模型;最终在基础模型和含林分变量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样地效应对红松枝下高的影响,构建红松枝下高基础混合效应模型和广义混合效应模型。模型用4种抽样方式(随机抽取、抽取最大树、抽取最小树、抽取平均树)和8种样本大小(1 ~ 8株树)对基础混合效应模型和广义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抽样检验。  结果  Logistic模型拟合精度好,符合生物学意义,且模型形式简单,选为最优基础模型。除树高、胸径以外,大于对象木断面积之和、优势木高和冠幅与枝下高有显著相关性,加入后明显提升模型的拟合精度。枝下高广义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其他模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当应用基础混合效应模型预测时,建议抽取胸径最小的4个样本;当应用广义混合效应模型预测时,建议随机抽取4个样本。  结论  枝下高广义混合效应模型在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方面优于其他3种模型,建议将此模型作为人工红松枝下高模型。当应用广义混合效应模型预测时,建议随机抽取4个样本。 

关 键 词:红松    非线性混合模型    枝下高    人工林    混合模型校正
收稿时间:2019-09-20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