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 |
| |
引用本文: | 刘鑫, 尹泽润, 盛浩, 肖华翠, 张丽娜, 周萍. 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4, 30(1): 63-73. DOI: 10.11674/zwyf.2023275 |
| |
作者姓名: | 刘鑫 尹泽润 盛浩 肖华翠 张丽娜 周萍 |
| |
作者单位: | 1.湖南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 41012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2022YFD1700103-306);;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NK2026); |
| |
摘 要: |  目的探究水稻土微生物群落、酶活性及理化性质对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响应规律,为培育健康水稻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冬季,选取湘东双季稻区典型酸紫泥田,分别进行了连续施用鸡粪发酵商品有机肥、生石灰的大田试验。每年早、晚稻翻耕前各撒施一次有机肥、石灰,施用量均为2.25 t/hm2,分别以不施有机肥、石灰的处理为对照。在处理后第3年(2017年)和第7年(2021年)晚稻黄熟期,采集表层(0—15 cm)混合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筛选指示性强、响应敏感的土壤指标。基于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质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土壤PLFAs含量与酶活性对有机肥、石灰处理的响应机理。结果与对照相比,有机肥连施3年后,土壤革兰氏阴性菌(G−) PLFAs含量提高23%,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值(G+/G−)因而降低29%;连施7年后,总PLFAs、细菌、革兰氏阳性菌(G+)和放线菌PLFAs含量分别提高16%、13%、28%和38%,腐生真菌PLFAs含量降低19%,而G− 菌PLFAs含量、G+/G−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石灰连施3年后,土壤微生物类群PLFAs含量平均降低30%,连施7年后,平均降幅增至36%。有机肥施用3年后,土壤脲酶活性提高了29%;施用7年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63%、82%和39%。连施石灰3年,脲酶活性显著提高25%,连续施用7年则显著降低39%,对其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有机肥连施3、7年,土壤通气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4%、33%,有机质总量分别增加了12%、7%,3个活性有机碳组分平均分别提高29%、69%;pH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连续施用石灰3、7年,土壤pH分别提高0.6、0.6个单位,而通气孔隙度分别显著降低了47%、28%,总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变化,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4%、9%,粗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00%、21%,施用石灰3年对速效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石灰7年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对连续施用有机肥的响应比值以正值为主,对连续施用石灰的响应比值以负值为主,土壤生物、化学指标对连续施用有机肥7年的响应比值较3年趋向更高正值,而对施用石灰趋向更高负值,达到17%~149%。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有机肥主要通过增加粗颗粒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提升微生物总PLFAs含量和脲酶活性,而随着石灰累积用量的增加,降低土壤通气孔隙度、粗颗粒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降低土壤微生物总PLFAs、脲酶活性。结论长期连续施用有机肥可持续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有机质积累,提高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短期施用石灰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但长期连续施用则降低石灰的正向效果。粗颗粒有机碳对土壤生物和化学性状响应有机肥、石灰连续施用的影响最为关键,具有预测土壤健康的潜能。
|
关 键 词: | 酸紫泥田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土壤健康 |
收稿时间: | 2023-06-21 |
修稿时间: | 2023-11-16 |
|
|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