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作者姓名:叶旭昌  陈新军
作者单位: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上海,200090;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上海,200090
基金项目:农业部公海渔业资源探捕调查项目"印度洋鸢乌贼资源调查"
摘    要: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对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调查发现,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组为220~360mm,占总数的70.5%。渔获个体由南往北呈明显增长趋势,而东西方向则没有明显差异。雌、雄个体差异大,且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高于雄性。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为220~360mm;而雄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42~310mm,优势胴长为220~260mm。初步判断调查海域存在3个群体。雌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在10°00′N以南海域以Ⅳ期个体为主,而在10°00′N以北海域则以Ⅰ期为主。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均以Ⅳ期为主。调查期间,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上半夜摄食等级较高,而在清晨摄食等级开始下降。胃内物以鱿鱼为主。其生长参数b值小于2.6,这说明鸢乌贼是一种瘦小型的种类。鸢乌贼的净重比例达到84.7%,比其它大洋性柔鱼类高。

关 键 词:鸢乌贼  生物学特性  印度洋西北海域
修稿时间:2004-05-26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