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产业治污”模式削减丘陵区农业面源氮排放
引用本文:刘广龙,李涛,薛利红,樊丹,戴志刚,甘晓东,张凯,周宇翔,胡荣桂.“产业治污”模式削减丘陵区农业面源氮排放[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1,40(9):1963-1970.
作者姓名:刘广龙  李涛  薛利红  樊丹  戴志刚  甘晓东  张凯  周宇翔  胡荣桂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国家环境保护土壤健康诊断与绿色修复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0;十堰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 湖北 十堰 442000;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14;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 武汉 430070;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武汉 430070;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农业农村局, 湖北 竹溪 442300;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天津 30019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800102,2018YFD0800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46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662020ZHPY002)
摘    要:丘陵是我国南方面积最大的地貌类型,是降雨径流易发区和水土流失敏感区。诸多因素使农业面源氮排放成为丘陵区农村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的难题。为此,本研究以目标区域的产业发展为前提,基于丘陵小流域氮素流失特点,以氮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针对农村生活源、农田种植源和畜禽养殖源分别构建了生活污水的稻田安全消纳净化技术、生态种植串联沟渠塘堰的立体消减技术和种养结合的畜禽粪污多级循环全消纳技术体系,提出了"产业治污"运行及管理模式,即:根据流域环境承载力确定产业结构和规模,建立"企业订单+基地+农户+专家团队"的产业控污机制和"村企合一参与式"的治污管理体系。并基于国家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专项,在湖北省竹溪县竹溪河源头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中进行了具体的工程设计和应用。实践证明,"产业治污"模式实现了目标区域污染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在有效削减丘陵区农业面源氮排放的同时,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关 键 词:丘陵区  农业面源    产业治污
收稿时间:2021/3/27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